第五章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常用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各种气象条件、地形条件下的
污染物在大气中输送、扩散、转化和清除等物理、化学机制。
2、大气预测步骤(9项):确定预测因子;确定预测范围及计算点;确定污染源计算清单(污染源基础资料)、气象条件计算清单(气象条件基础资料)、地形数据计算清单(地形条件基础资料);设定预测情景;选择预测模式;确定相关的计算参数(其他参数基础资料);进行环境质量预测与评价。
3、计算区域浓度场时,计算点设在网络节点上,网格距一般为500m×500m,还可根据距源距离的远近,调整网格距的疏密。在计算关心或环境敏感区时,选择关心点或敏感区代表点的坐标为计算点,在计算污染源对下风向的影响时,计算点的间距可以是100-1000m不等,可视计算点离污染源距离而定。考试大环评工程师站点——值得您收藏的好站点!
4、预测模式中,污染源统计类型(2种):按几何形状分为点源、面源、体源和线源;按污染源存在形态分为颗粒
污染物和气态
污染物。
5、颗粒物粒径<15mm时,可以不考虑沉降作用,使用气态
污染物模式;
颗粒物粒径>15mm时,需考虑沉降作用,使用颗粒物模式;
颗粒物粒径>100mm以上时,则认为此种颗粒物很快沉降,不参与传输和扩散,在模式中不考虑该污染物。
6、预测情景设定考虑4个方面:污染源类别(新增、削减和被取代)、预测因子(小时、日均、年均浓度)、气象条件、计算受体即计算点(预测范围内的各网格点、关心点或敏感区、下风向轴线最大落地浓度点)。
下风向轴线最大落地浓度点只针对新增污染源的小时浓度;
关心点或敏感区,需要预测各类污染源小时、日均浓度和年均浓度;
网格点,需要预测各类污染源的日均浓度场和年均浓度场。
7、预测模式选择根据:污染源的几何形态和污染物存在形态、气象条件、地形条件。
8、模型计算相关参数:地理经纬度,常年平均风速,平均气温,大气压等,有些模式还需要提供土地使用类型、地表粗糙度等参数。
9、环境质量预测评价基本步骤(6个):分析新增污染源最大落地浓度出现的位置和发生的概率,环境上是否可以接受;分析各类污染源对关心点或敏感区的小时浓度、日均浓度和年均浓度;分析各类污染源在网格点上的日均浓度场和年均浓度场;和现状监测值进行叠加分析(同一点位、同一气象条件下进行叠加);对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对解决方案进行进一步预测和评价,给出最终推荐方案和建设项目或规划项目可行性等结论。
10、高斯扩散模式:适合模拟平坦地区定场情况下连续排放的污染源的浓度分布。
11、常见的扩散模式:有风,小风和静风扩散模式;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污染物扩散模式;短期(小时均和日均)浓度和长期(年均)浓度扩散模式;点源、面源、线源和体源等扩散模式。
12、有风点源扩散模式,即高斯烟羽扩散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