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动分析仪的产生:
在环保行业水的检测分析中,水中氰化物;挥发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硝酸盐;亚硝酸盐;总磷;总氮;氨氮;六价铬等项目通常采用可见光比色法分析(国标方法),为完成这些项目检测,通常要做大量的比色前手工工作,如氰化物挥发酚的蒸馏;硝酸盐 / 亚硝酸盐的铬柱处理;氰化物,总氮,总磷的消化处理以及大量的各种试剂混合等。*考试大*这些繁琐的步骤造成大量时间及人员浪费。
为此,在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学者提出流动分析解决方案,即将上面提到的手工过程利用流动分析的方法,在仪器上自动实现,从而使分析过程大大缩短,分析精度提高,并节约了试剂。经过近50年的发展,流动分析仪也由最初的概念产品变为一项实用技术。
§2流动分析仪原理:
非高压状态下,在载流中按经典分析要求,用蠕动泵或注射阀将样品及相应试剂加入载流,在流动状态下,在流动管路中,样品同试剂混合反应,反应后的产物流经相应检测器,被检测出结果。
§3流动分析仪的主要组成:
取样器;稀释器;蠕动泵;注射阀;放置反应模板的单元;反应模板;检测器;软件等。
§4流动分析仪的技术发展:
a.流动分析原理的进展:上世纪50年代,发明者用蠕动泵驱动载液;样品及试剂,用注入气泡间隔管路中液体,主要以稳态反应项目的测试(间隔流动分析法)。
上世纪 70 年代,发明者提出不用气泡间隔,而用注射阀向载液中注入样品或试剂液,在反应不完全(非稳态)情况下即测试的方法(流动注射法)。主要测试非稳态项目。
上世纪 90 年代,OI 公司提出将以上两种技术在同一台仪器上实现的技术——复合流动技术。从而使一台仪器上的测试项目更宽。
b.流动分析仪硬件的发展:取样器:由二维向三维取样发展;由几十位放样位向几百位放样位发展。
稀释器:由满足简单超浓度稀释向具备超浓度稀释及自动标准液梯度稀释发展。
蠕动泵:更多泵管及更高泵液精度。泵速的高度可调性,可重复性。
注射阀:流动注射法时采用,向更多阀通道发展。
放置反应模板的单元:体积缩小,由单通道向多通道,多附加功能发展(如注射阀放置,多个加热控制预置,蒸馏装置预置,漏液预防等)。
反应模板:单一固定功能(插件粘接结*考试大*构)向可快速转化为其他检测项目(旋拧连接结构)方向发展。
检测器:由窄检测浓度范围向宽检测范围,数据输出的高分辨率方向发展。
软件:除具备常规的实时数据采集,简单数据结果换算,向多个仪器硬件自动控制,多种数据统计结果计算,结果监控,更广的同外围设备数据交换能力等方向发展。
§5关于测试方法化学原理:
仪器方法源自于经典化学法,测试结果一般优于手工结果,但不会超出经典方法的理论精度及检出限(基于经典方法的显色强度或信号强度)。出厂产品一般都经过出厂测试,往往由于使用者在使用状态不佳时即做测试分析,而使使用者误认为仪器测试不准,误把此作为好仪器或不好仪器的评价标准。这类仪器实际上只有硬件的差异,及使用状态的控制问题。
§6价格评价原则:
因国内用户对国外流动分析仪的复杂配置原理了解较少,用户容易出现以整台概念(忽略详细硬件配置合理性),单纯以仪器测试的检出限及相对标准偏差或使用用户的反馈意见评价仪器好坏采购产品情况,*考试大*如此造成销售中不合理配置或销售价格情况,如减低某些硬件造成自动化程度下降,低配置高价格。致使采购者选择不到性能价格比对应的产品。
在不影响检测的条件下,影响流动分析仪价格的因素有多种,但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点:硬件配置的先进性,硬件配置是影响价格的核心因素,硬件配置先进的产品成本要高。
方法开发的成熟度,流动分析方法开发是一项很多年才能成熟的工作,一般要经过工厂试验验证;多个实验室间验证;权威机构审查验证;权威机构批准认可等一系列工作。权威机构如 USEPA ; ISO ; ASTM 等。现国外产品多未完成全部工作,仅是参照经典方法即宣称符合某某标准。真正被批准的方法是可查的,如 OI 公司的测定水中氰化物 OIA-1677 即是被 USEPA 真正批准认可的方法,公开的 USEPA 文件中即可查阅。
工时成本,欧美国家产品的工时成本约为国内的 10 倍左右,特别是手工加工件。但手工加工件在高档流动分析产品中使用频次较少。
服务成本,此成本一般在价格中单独表述,它一般指用户要求一年保修的相关费用,培训用户正常使用的费用。为一项概算费用,约为总价的 5% 左右。
§7备品备件的选择问题:
国内使用者容易借整台购买选用多年备品备件一次采购方案,但流动分析仪的备品备件一般指:样品杯;蠕动泵管;流路管;透析膜等高分子材料产品,此类产品存在长期放置老化问题,*考试大*大量一次性采购容易造成因材质老化而自然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