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我家的非低碳扫墓
来源: 环保信息网切记!信息来至互联网,仅供参考收藏本页2011-04-06
环保作文: 虽然今天才清明,但昨天我们就已经回老家拜了山扫了墓。追思故人,在我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来源:中国环保联盟-环保作文 http://www.17huanbao.com/zuowen.asp
清明扫墓,本地叫“挂纸”,我也不知道什么意思。似乎我每年都要回老家拜三次山,清明一次,七月十四鬼节一次,重阳一次。小时候都是去拜公太和婆太(即太公太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倒过来叫,习惯吧),后来又多拜一个人,公公,再后来又多婆婆(其实就是爷爷奶奶,老家称谓惯例)。昨天回老家还是去拜的公太和婆太,公公的墓在比较远的大容山白鹤岭,一般一年才去一次。公太婆太的墓在老家对面山,往返需要一个多小时。
每次都先去婆太的墓,其实我一直都以为地势稍微低点的是公太的墓,也是昨天才知道,原来我一直记忆出错。到了墓地,爸爸、伯父、堂哥他们就除除草,把覆盖在墓地的松枝扫扫掉,我想这就是所谓“扫墓”吧。并且给坟包压上坟头纸,就是一张黄纸用土块压着,两边也还要压上。妈妈和大嫂她们就摆贡品,点蜡烛、点香火,三茶五酒,先茶后酒,然后是黑糯米饭,整鸡,鸡背上是煮熟的鸡血,上面撒点盐巴,最后面放的是水果,以苹果橙子为主。
祭拜一次要添加三次酒和三次茶,每添加一次茶酒,就要拜一拜。每次拜要拜三下,我一般是站立着拜祭,但我爸和伯父他们都是下跪的。添加完三次茶酒,香烛燃过五分三以后,就开始烧纸宝,一些手折的金元宝、银元宝,黄色的纸钱,还有冥币啥的。在烧纸宝的过程中可能要松动一下,这样才能燃得彻底,但一定要注意不能让纸宝翻转过来,一定是要正面朝上的。纸宝燃得差不多了就敬茶酒,这项工作如果是由我妈来进行的话,她嘴里一定是念念有词:潘家一杯茶,富贵荣华;潘家一杯酒,富贵长久。
老家当地的墓由两部分组成,一个小坟包和一个大坟包,小的在上面,大的在下面,隐约刻有“潘公”字样的被充当墓碑的砖头是放在下面的大坟包前。一次拜祭分两次进行,先小后大,都是以上说的一样的程序。在等待香烛燃烧的过程中,爸爸一般都会给我们讲点逝者的掌故。比如,昨天我第一次知道,婆太居然是信耶稣的,爸爸说他小时候婆太曾经带过他去附近村的一个点去做礼拜。在我老家那个山旮旯里,洋教居然流行过!这点我还真觉得不可思议,不过现在村里几乎没人信耶稣了,当然,虔诚的佛教徒也不见得有。
拜完公太婆太,回到村里又去拜“厅底”。这又是个难以解释的名词。说是祠堂,似乎也不算。我认为是先早的某代祖宗,他盖了那座三进的大房子,两边的厢房是分给各个儿子的,于是他以下的儿孙逢年过节都是在这个最后一进的大厅里拜祭。咳,我也说不清楚。哦,正常离世的老人也会在这个大厅里举行仪式。我记得公公去世那年,我们就在那里守灵的。不过因为是泥砖房子,而且也有很久的年岁,依山而建,大概在好几年前的某次暴雨,后山泥土的压迫以及本身的脆弱,第三进的大厅终于坍塌,当时没几时修建,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整座三进大屋就渐渐成了废墟,只剩第一进的门头墙和南方常见的俗称的“猪栏门”。
或许“厅底”是这一脉人的某种寄托所在,也是列祖列宗的神位所在,最终还是把最后那个大厅修建起来了,不过因为只有孤零零的一间,显得非常单薄,远没有当年三进大屋的气派,但终究在逢年过节拜祭的时候不用对着一抔泥土磕头了。站在这个后建的大厅,仰头看那根顶顶重要的横梁,中间挂着一些物件,能清楚的看到的是算盘,依稀还看到一支毛笔,其他的就不清楚是什么了,我猜想或许红布袋里装的是大米吧,还有一些不知道表示什么意思的叶子,反正就是一些好意头的吉祥物,大概就是让祖宗庇佑子孙能文能武,丰衣足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之意吧。听说,要吧整个厅底重新修建,这是个大工程,不知道能否成事。说真的,原来的大厅底很有建筑美感的说。
在妈妈给祖宗们烧去各种纸宝、元宝的时候,袅袅的烟味呛得她连咳几声,我突然想到最近都说的“低碳祭祖”、“文明祭祖”。从某个层面上说,我们家祭祖确实不够低碳,兴师动众,还劳心劳力地准备各种祭品。但我居然还是认同百年来都沿袭着的这个旧习俗的。这是一种仪式,参加仪式的人,在举行这场仪式的过程中其实是对身份的一种确认和追溯,就是常说的“不忘祖宗”。或许低碳的方式是在墓前献上一捧鲜花,或是其他,看习惯吧。无论如何,我都不认为“网上祭祖”会成为主流方式,低碳到零成本,但是一切极简的,那不是仪式,只是一个流程,工业化的冷冰冰的。
上一篇:对于环保人类只能尽力去改善
下一篇:谈节日论清明节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