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精讲班第6讲讲义
1.常规气象资料的采用原则: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若气象台(站)在评价区域内,且和该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地理条件基本一致,大气稳定度和探空资料可直接使用;其他地面气象要素可作为该点的资料使用。三级评价项目直接使用建设项目所在地距离最近的气象台的资料。
2.常规气象资料的调查时期的要求:对于一级评价项目,至少应获取最近三年的常规气象资料;对于二、三级评价项目,至少应获取最近一年的常规气象资料。
3.大气稳定度
3.1大气稳定度指整层空气的稳定程度,是大气对在其中作垂直运动的气团加速、遏制还是不影响其运动的一种热力学性质。
3.2云量:云所覆盖天空的量,即云量。以不同高度分为高云和低云,总云量为高云量和低云量之和。云以十等份来划分覆盖天空的量。总云量<4为晴天,总云量>8为阴天。
3.3确定大气稳定度有多种方法,其中Pasquill稳定度分级法用地面常规气象资料判断大气稳定度,适合我国国情,是评价中常用方法。它认为,近地层大气的热状况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地表面的加热和冷却过程,可以用太阳高度角、云量和风速来判断大气稳定度。它分为六级,即强不稳定、不稳定、弱不稳定、中性、较稳定和稳定。分别以A、B、C、D、E、F表示。分类时,先由云量与太阳高度角查出太阳辐射等级,再由太阳辐射等级与地面风速查找稳定度等级。
3.4夜间大气稳定度一般为中性、较稳定或稳定类;阴天或大风时(风速>6m/s时)的大气稳定度一般为中性稳定度;强不稳定类一般出现在白天、晴天和风速<2m/s的情况;稳定类一般出现在夜间、晴天和风速<3m/s的情况。
4.地面气象资料与高空气象资料调查内容
4.1地面气象资料
4.1.1风玫瑰图:是统计所收集的地面气象资料中16个风向出现的频率,在极坐标中按16个风向标出其频率大小。
4.1.2联合频率:指由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构成的组合频率。即统计不同风速、风向和大气稳定度出现几率。风向取16个方位;稳定度分6类;风速分5档,<1.5m/s,1.5~3 m/s,3.1~5 m/s,5.1~7 m/s ,>7 m/s。
4.1.3一级评价项目至少应包括以下各项:⑴年、季(期)地面温度,露点温度及降雨量;⑵年、季(期)风玫瑰图;⑶月平均风速随月份的变化(曲线图);⑷季(期)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曲线图);⑸年、季(期)各风向,各风速段,各级大气稳定度的联合频率及年、季(期)的各级大气稳定度的出现频率。
4.2高空气象资料
4.2.1逆温:指气温随高度增加的现象。
4.2.2混合层:指边界层中存在的湍流特征不连续界面以下的大气层,混合层高度即从地面算起至第一层稳定层底的高度。混合层内一般为不稳定层结,铅直稀释能力比较强。
4.2.3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酌情调查下述距气象台站地面1500米高度以下的风和气温资料:⑴规定时间的风向、风速随高度的变化;⑵年、季(期)的规定时间的逆温层(包括从地面算起第一层和其他各层逆温)及其出现频率,平均高度范围和强度;⑶规定时间各级稳定度的混合层高度;⑷日混合层最大高度及对应的大气稳定度。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1.概念:是利用数学模式和必要的模拟试验,计算或估计评价项目的污染因子在评价区域内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
2. 大气环境影响的预测内容
2.1不利气象条件:指熏烟状态以及对环境敏感区或关心点易造成严重污染的风向、风速、稳定度和混合层高度等条件,(或称典型气象条件)。
2.2大气环境影响的预测内容:⑴一、二、三级均须预测小时平均和日平均的最大地面浓度和位置;⑵不利气象条件下,评价区域内的浓度分布图及其出现的频率;⑶评价区域年长期平均浓度分布图。
3.多源叠加的技术要求
3.1二、三级评价项目的多元叠加方法:⑴计算该建设项目每期建成后各大气污染源的地面浓度,并在接受点上进行叠加。⑵改扩建项目,还应计算现有全部大气污染源的叠加地面浓度。
3.2一级评价项目的多元叠加方法:在二、三级评价项目要求的基础上,还应考虑评价区的其他工业和民用污染源以及界外区的高大点源,叠加其地面浓度。
4.常用的环境空气质量预测模式及其适用条件:
4.1有风时点源正态烟羽扩散模式:点源在距地面10m高平均风速U10≥1.5m/s情况下,平坦地形、气态污染物,在模拟的单元时间段里风向、风速、稳定度基本不变,污染物通过某种装置排放。需调查两类资料,一类是污染源的资料(包括污染源位置、源强及排放方式),另一类是气象资料(包括风向、风速、稳定度和混合层的高度)。
4.2小风和静风时点源扩散模式:是一种简化的烟团模式,适用于地面10m高处平均风速U10<1.5m/s情况下,平坦地形、气态污染物,在模拟的单元时间段里风向、风速、稳定度基本不变,污染物通过某种装置排放。需调查两类资料,一类是污染源的资料(包括污染源位置、源强及排放方式),另一类是气象资料(包括风向、风速、稳定度)。
4.3颗粒物排放模式:即倾斜烟羽扩散模式,适用于排气筒排放的颗粒物粒径>15µm的污染物、地面10m高平均风速U10>1.5m/s,平坦地形,在模拟的单元时间段里风向、风速、稳定度基本不变,污染物通过某种装置排放。需调查两类资料,一类是污染源的资料(包括污染源位置、源强及排放方式,以及颗粒物的直径和密度分布),另一类是气象资料(包括风向、风速和稳定度)。
4.4熏烟模式:主要用以计算日出以后,贴地逆温从下而上消失,逐渐形成混合层时,原来积聚在这一层的污染物所造成的高浓度污染预测。
4.5面源扩散模式:面源或无组织排放源的地面浓度预测;
4.6体源扩散模式:当无组织排放源为体源时的浓度预测;
4.7线源扩散模式:通常采用点源求和法求取,把线园画成无限多小点源,应用点源扩散模式进行计算,最后对小点源进行积分。适用条件同点源各种模式。
4.8日平均浓度模式:日平均浓度方法有保证率法、典型日法、换算法等。
4.9长期平均浓度模式:长期浓度预测包括计算年均浓度值,可利用联合频率的气象条件权重法或用全年气象资料逐次计算求平均法计算年均浓度值。
评价大气环境影响
1.评价指数Ii: Ii=Ci/C0i;Ci 某种污染因子不同取样时间的浓度预测值,㎎/m3,C0i 某种污染因子对应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3;Ii 是判别评价因子是否超标的一种计算方法。Ii≥1为超标,否则为未超标。
2.污染分担率:是指某污染源排放的某种污染物对某敏感区域或某关心点的浓度贡献比率。
3.评价大气环境质量影响:根据项目的选址、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污染控制措施、区域环境容量、区域总量控制、评价区域的气象条件等多方面对敏感区域或关心点以及评价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的预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最终给出推荐方案对评价区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并明确给出推荐方案对评价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影响的可行性结论。
相关推荐:
2011环评工程师《技术导则与标准》考前押密试题汇总
2011年环评师技术导则与标准考前押密试题及答案
考试大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论坛